创新性、逻辑化的跨文化减贫分析工具——清华“5W1H+工具箱”的简单介绍

  作者:陈涛涛、宋清、冯舰、乔子荑、荣煜


【主任导言-关于减贫分析工具与案例解析】

   减贫问题具有复杂性,在跨国情境下这种复杂性毫无疑问地被放大,因此,搭建一套相对系统、简洁清晰的减贫分析工具用以解构特定的减贫问题尤为重要。一方面,系统化的分析范式能够帮助我们厘清在具体减贫情境下的关键要素及具体联系,从而将复杂的情境以清晰的方式解读,将宝贵的经验以逻辑化的推导得以发现与总结,让我们对减贫故事有比较全面的理解与把握;另一方面,我们对减贫问题的探讨吸引了国内与拉美多国人员的关注,我们期望打造一套适于对减贫问题进行拆解的逻辑范式,让身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能够快速克服文化与语言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实现“同频对话”迅速了解其他国家的减贫做法,为经验的相互借鉴与跨国转移提供有效工具。基于此,我们原创的“5W1H+”工具箱首先利用WhatWhenWhereWhoWhyHow元素及联系,鼓励人们清晰地阐释具体的减贫故事;在对基本问题分析清楚后,以How+为导向鼓励人们开展将减贫经验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创新思考与方案设计。

中拉青年应对全球挑战——2024减贫营开始之际,我们基于国内外已有的案例分析资料,借鉴了几何分析法的思路,初步搭建了“5W1H+”减贫工具箱。在赛事开展过程中,我们对工具箱进行了反复优化与应用,并且应用到对国网巴控、河北涞水等机构减贫案例分析中,也让参赛选手利用工具箱进行分析。可喜的是我们发现“5W1H+”工具箱对于减贫案例的分析具有不错的适用性与启发性,值得在实践中被反复应用与优化。所以,我们接下来首先为大家介绍“5W1H+”减贫工具箱,进而展示采用“5W1H+”减贫工具箱对河北涞水、国网巴控进行分析的减贫案例,供关心这个话题的朋友们参考。


【正文】

"5W1H+"工具箱旨在深度解析减贫机制,并创新融合跨文化视角,促进国际经验互鉴与转移。该工具箱的开发理念融合了几何分析法的精髓即通过对事件、时间、地点等一系列核心要素提问提供几个重要的思考方向),但针对减贫问题研究的特定需求,传统的几何分析工具细化维度不够充分、精准,适配性不足,为此我们依托对众多减贫案例的深度分析与总结提炼,结合跨文化交流的视角,创新性地开发了此工具箱。它通过精准刻画减贫问题的六大关键要素——何事(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何因(Why)、何人(Who)和何法(How),首先致力于对贫困情境及减贫策略的细致拆解,旨在深刻揭示减贫过程的内在运作机制;在此基础上,该工具箱独具“跨文化视野”,鼓励使用者将分析视角从单一案例拓展至不同情境下的贫困问题,从而理解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减贫工作的共性与差异,探讨减贫经验的跨国迁移,推动国际间的学习、借鉴与合作。

一、致贫与减贫方案内在逻辑的拆解与分析

"5W1H+"工具箱中的六要素分析首先旨在拆解贫困场景和分析减贫方案,不同要素的相对独立分析以及互动式分析能够让我们逐层递进地解读减贫问题。通过归纳,在致贫与减贫方案内在逻辑的拆解与分析中,主要分为两个分析层次:一是贫困场景与原因分析,包括发现贫(what)、描述贫(who、when、where)和分析贫(why);二是减贫方案与实施分析,包括确定核心减贫策略(how)和构建多元主体网络(who)。

(一)贫困场景与原因分析

1、发现贫的现象(what)

贫困的内涵深远而多维,跨越了多个层面,要求我们以敏锐的目光和开放的心态去洞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真正贫困问题。

贫困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收入不足问题,而是覆盖了从基本生活需求、教育机会、医疗保健到情感需求、文化匮乏等各个层面的问题。当我们拓宽视野,便会发现身边诸多现象均可映射出真实的“贫困”面貌。例如,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遭遇孤独、社交互动缺失以及社会融入的障碍问题,这些问题进而引发了包括抑郁、认知功能衰退和慢性疾病风险增加在内的健康与社会难题,这无疑是“贫困”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再如,在贫民窟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他们所处的社区充斥着毒品泛滥、即时满足的享乐主义以及粗暴生存竞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文化环境的恶性循环,也构成了“贫困”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对贫困的定义,贫困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人们失去了获取基本发展机会和选择的权利,而正是这些机会和选择权,能够引领人们走向持久健康、富有创造力的生活,享受有尊严的生活,以及自由、自主和他人的尊重。因此,发现真正的贫困现象,是我们开展描述与分析的基石。

2、描述贫的场景(who、where、when)

在发现贫的现象之后,由于不同情境下的贫困现象各具特点,对该现象进行拆解和分析要求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描述贫困的场景,包括但不限于对人物、地点、时间等关键要素的全面描绘。

受贫困影响的人群(who):每一个具体的贫困场景中都可能直接针对不同的“贫困”人群,准确描述贫困现象要求我们提炼出其中关键人物要素特点,例如文盲、无专业技能人员、残疾人士、老年人、失业人员、城市边缘群体等。

贫困发生的地理区域(where):大到所在国家、地区的整体环境,小到村落、社区及周边区域的地形地貌、基础设施状况等,都构成了贫困发生的地理区域特点。准确描述贫困现象,同样要求我们提炼出其中的关键地点要素的特质,例如偏远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资源匮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

贫困现象发生的时间(when):在时间维度上,对贫困场景的描述不仅要精确到贫困现象发生的具体时,还需深入探究这一时刻所处的更广泛时间框架与背景准确描述贫困现象,还需要我们精准捕捉并提炼其中关键时间要素特点,例如自然灾害期、经济转型期、政策调整期、季节性就业低谷期等。

人物、地点、时间这三个关键要素,如同绘制地图的坐标轴,共同勾勒出了一个关于贫困现象的详尽场景。在这个场景中,特定群体的生活状态、特定地区的发展状况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立体的贫困分析模型。这样的模型不仅为我们深入探究贫困成因提供了丰富的分析路径,使得我们能够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层面去理解贫困的产生机制,而且也为设计更加精准、有效的减贫策略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基础条件。

3、分析致贫原因(why)

在全面描述了贫困现象涉及的人物、地点和时间等场景要素之后,对致贫原因的剖析需要我们依托这些要素作为切入点,深入探究特定贫困状况形成的具体原因。

分析致贫原因通常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它涉及对多个相关要素的整合与逻辑重构。以巴西马亚迪尼亚社区为例,该社区位于巴西北部亚马逊雨林的偏远内陆地带,气候炎热,缺少清洁水源,交通条件极端不便(where);社区居民主要由历史上逃离南方农场的奴隶后裔构成,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who);从社区形成至今,它在历史时期中一直处于未被开发的经济贫困状态,直至2015年国网巴控公司在进行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时才被发现(when)。在这一特定场景下,该社区致贫原因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读(why):一方面,社区的地理位置偏远,导致它在历史上始终未能融入国家的发展计划,构成了贫困的一般性原因;另一方面,受限于既有的生存传统和环境条件,居民们只能依靠传统方式采摘水果并榨汁销售,这种生产方法低效且不卫生,构成了贫困的特定性原因。

总之,系统性地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构建各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和链条,是深入洞察贫困根源、准确把握贫困问题实质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贫困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内涵,它不仅要求我们用心去识别发现,更需通过对人物、时间和地点等关键要素的精准把握,细致勾勒出贫困的具体场景,并在此基础上,综合深入分析致贫的多重原因此过程对于理解贫困本质并制定针对性的减贫策略与措施至关重要。

(二)减贫方案与实施分析

在完成了“发现贫——描述贫——分析贫”,充分理解了贫困场景和致贫原因之后,我们需依托场景内现有的减贫基础和可利用的外部减贫资源,考虑针对性的减贫方案,这要求我们首先确定核心减贫策略(how),并且还需要构建多元主体网络(who)来推动方案落地。

1、确定核心减贫策略(how)

减贫方案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每一个成功的减贫策略背后,都必然有一条清晰的核心行动策略这一核心策略的形成,是建立在前期对受贫困影响人群的特征、贫困发生的地理区域特点、贫困现象出现的时间背景,以及综合分析的致贫原因之上的深入思考和精心策划的结果。

减贫行动策略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举例来看,一些方案聚焦在为贫困人口新构建一套可持续的生计模式,从而提升他们原有的低效生产方式。例如,中国多个“旅游减贫”、“电商减贫”的成功案例,以及国网巴控帮助马亚迪尼亚社区变“手工榨汁”为“果汁厂规模生产”的典范故事,都生动展示了这一转型过程。另一些方案对致贫的具体原因进行针对性干预,引入新技术或设计新产品来破解贫困难题。例如,在肯尼亚,引入太阳能滴灌系统有效解决了农民因水源不足而难以发展农牧业的困境而在中国,证监会推出的苹果期货、玉米期权等创新金融产品,则针对性地增强了贫困农民的风险抵御能力,确保了他们的收入稳定。尽管不同方案中核心减贫策略的构思各有差异,它们均构成了减贫行动的中轴线,引领多元力量协同并进,沿着既定的共同目标持续前行。

2、构建多元主体网络(who)

减贫事业通常是多主体、多机构协同合作的成果,它要求在确立核心行动策略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如何协调不同的参与主体,如何整合多元化的资源和力量,以确保减贫方案的顺利实施,并推动减贫目标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与在贫困场景中的“who”不同,在减贫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阶段,“who”指的是减贫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构建的减贫多元主体网络。我们不仅要细分各个减贫主体所承担的具体责任,更要深入分析它们在减贫行动中的逻辑关联和相互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聚焦那些发挥引领和驱动作用的关键主体或机构,理解它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以及它们在减贫行动中的行为动机、策略选择和实践路径。这些领动主体或机构往往扮演着策略制定者、资源整合者、行动协调者等多重角色,它们的行动不仅直接影响到减贫成效,还可能对整个减贫生态系统的构建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这些主体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减贫工作的整体方向。

其次,任何主导机构都不可能单独拥有实施全面减贫方案所需的全部资源与能力,因而需要社会各界不同力量的协同合作。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各自拥有独特的资源和专长,它们在减贫方案实施的资金筹集、组织动员、技术推广、持续监测等关键环节中都可能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探讨这些主体如何在主导机构的引领下相互协作,共同推动方案的落实,同样是确保减贫工作成功的关键。

综上所述,减贫方案的实施需要以一条清晰的核心行动策略为基础,例如创新生计模式、引入技术革新推广新型产品。在此基础上,首先考虑发挥引领和驱动作用的关键主体,也要考虑除此之外的社会各界机构如何在其带领下形成减贫网络,共同推进方案落地。

二、工具箱在减贫方案跨国借鉴中的使用提示

在通过六大核心问题对贫困场景做了细致拆解,厘清减贫方案的内在机制之后,“5W1H+”工具箱通过独具的“跨文化视野”,鼓励使用者探讨减贫经验的跨国迁移性,推动国际间互学互鉴。在进行迁移性考虑时,首先需要关注不同国家、不同制度文化背景下贫的场景的确切描述及对致贫原因的确切把握;在此基础上,还需关注不同国家、不同制度文化背景下实施减贫方案的客观条件,尤其是各个主体的潜在不同作用。

(一)关注文化背景下贫的场景的确切描述及对致贫原因的确切把握

在不同国家及制度文化背景下,贫困场景中的“人物”、“时间”和“地点”特征展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与共通性。深入分析这些差异与共性,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致贫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减贫方案的跨国借鉴需要克服国与国之间的差异,要求我们对场景中的差异性进行细致解剖。例如,由于各国家和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代特征的多样性对贫困的产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这些差异性的谨慎考量,是减贫方案成功迁移的关键。

另一方面,跨国借鉴减贫方案还需充分挖掘共性,从而服务跨国转移。例如,尽管各国发展阶段各异,但它们共处于同一个世界,面临着诸多共同的时代挑战,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和2020年的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等事件,对不同地区和国家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导致大量人口重新陷入贫困。这些全球性挑战不仅揭示了贫困问题的普遍性,也提升了国际减贫经验的可借鉴性和可转移性,为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提供了宝贵机会。因此,我们在制定减贫策略时,应注重挖掘和利用这些共性因素。

(二)关注文化背景下实施减贫方案的客观条件,尤其是各个主体的潜在不同作用

在确切把握了不同国家和制度文化背景下贫困场景和致贫原因的异同后,需要考虑既有的减贫方案在迁移过程中会遭遇哪些不同的客观条件,尤其是不同减贫所依赖的主体所起作用的差异。

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不尽相同,成为了减贫方案进行跨国迁移的客观条件上的差异。例如,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完善,为实施各类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多样化扶贫策略提供了坚实基础;相比之下,一些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在道路网络、电力供应和通信设施方面存在显著不足中国的电商扶贫模式在非洲实施时可能会因为物流基础设施的缺乏而难以推广。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减贫行动中,不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差异,各行动主体作用与角色可能有显著的差异。例如在中国,政府在减贫工作中通常扮演着核心的领导角色,负责制定和实施扶贫政策,同时投入巨额资金和资源以推动减贫进程。相对而言,在海外情境中,政府可能不具备同样强大的统领能力,因此企业、国际非政府组织等主体可能在减贫实践中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贫困场景的差异与共性,识别哪些国际经验对减贫工作具有借鉴价值至关重要。融合母国的成功经验和东道国的本土特色,是实现有效减贫策略的关键。在东道国,确保适宜的机构承担恰当的职能,并针对当地情况进行必要的本土化调整,是解决资金筹集、组织动员、技术推广和持续监测等核心问题的关键。唯有如此,才能够最大化国际经验转移的潜力。

小结

“5W1H+”减贫工具箱,这一基于对众多减贫实践案例进行深度挖掘和精心提炼的创新性成果,是我们在减贫分析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它巧妙地融合了传统的几何分析工具,针对减贫问题进行了精准的改造和适配,有效地弥补了以往减贫研究中工具和方法论的不足,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全面的考量,为减贫领域做出贡献。

该工具箱的核心,围绕着六大要素——贫困特征(What)、时代背景(When)、区位特性(Where)、致贫原因(Why)、利益相关者(Who)和减贫方案(How)——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框架。这个框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减贫挑战的全新视角,使得我们能够细致入微地剖析贫困现象,而且助力我们揭示减贫行动背后的逻辑和内在机制,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减贫策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框架下,我们特别强调了跨文化背景下减贫经验的交流与互鉴。通过“5W1H+”减贫工具箱,我们不仅能够识别和总结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在减贫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还能够促进这些经验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实现减贫经验之间的同频交流与互学互鉴

在即将推出的系列文章中,我们将逐一展示“5W1H+”减贫工具箱在河北涞水、国网巴西、国网智利等具体案例中的应用。这些案例的分析不仅证明了“5W1H+”工具箱在减贫实践中的广泛适用性和深刻启发性,而且也展现了其在实际操作中的灵活性和有效性。通过这些案例的剖析,我们相信“5W1H+”减贫工具箱将不断被完善,成为减贫领域内一个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的分析工具,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持续的创新动力和实践智慧。




友情链接

清华大学拉美中心

北京办公室 Beijing Office

中国 • 北京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伟伦楼237(100084)

Weilun Building 237, Tsinghua SEM, Beijing 100084 P.R. China

Tel: 010-6279 5747   Email: lac@tsinghua.edu.cn

智利办公室 Chilean Office

智利 • 圣地亚哥 罗萨里奥北区615号,1103室

Oficina 1103, Rosario Norte 615, Santiago, Ch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