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6日至2025年1月10日,在清华大学拉美中心的指导和清华大学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的共同组织下,一群来自中国和拉美的青年相聚在贵州榕江,开启了一段充满意义的交流实践之旅。他们带着对各自文化的好奇与探索全球减贫实践的热情,深入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开展了为期四天、别开生面的实践之旅。
一、 调研座谈:深度探寻榕江发展脉络,学习减贫经验
(一)行前交流与知识储备
1月7日上午,实践支队召开了第一次行前交流会,本场交流会由支队成员蔡百惠主持。在交流会上,来自经管学院的博士生范纪玮同学首先向大家介绍了“5W1H+”模式减贫工作箱,并深入解析了减贫机制的关键要点。随后,蔡百惠、Fábio Augusto和Francisco Molina分别介绍了中国、巴西和智利的实践支队情况,并共同回顾了中拉减贫营取得的丰硕成果。接着,夏欣雨为大家介绍了榕江的背景知识和村超模式,让队员们对榕江和“村超”有了初步的认识。座谈会结束后,大家稍作休整,踏上了前往榕江的旅程。
(二)侗族村落产业调研
1月8日上午,实践支队前往宰荡村和丰登村考察侗布蓝染产业。侗布蓝染技术有两千多年的历史,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侗布蓝染成为了当地文创产业的关键抓手。
经过村民介绍,队员们了解到侗族棉布通常由手工织成,靛蓝染料则取自当地山区的板蓝根等天然药材。染布人采用浸染、晾晒、捶打等工艺,将白色的棉布染上丰富图案和色彩,制作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
在传承的基础上,当地邀请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师参与文创设计,以现代灵感赋能传统手艺,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具有蓝染元素的首饰、玩偶、文具等产品,拓展非遗传承者的收入渠道。
1月8日下午,实践支队前往大利侗寨考察旅游民宿建设情况。大利侗寨距榕江县城约25公里,寨中河流穿山而过,吊脚木楼倚岸叠立,五座花桥分布于村寨内外。寨内古祭坛、清代民居、粮仓、戏楼、石板桥、侗家四合院等古建筑保存完好。2013年,大利侗寨古建筑群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主任向队员们介绍到,大利侗寨近年来充分利用本地和外来投资,在寨内修建各种风格、不同档次的旅游民宿。大利侗寨下一步将着力提升服务接待水平,积极承接县城“村超”所吸引的文旅流量,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
1月9日上午,实践支队来到乐里镇七十二寨。近年来,当地企业家返乡投资,带动当地村民围绕斗牛和足球文化,针对球队竞赛、游客观赛、文化研学等多样需求,打造了“世界上最孤独的足球场”、可容纳五万人观赛的斗牛城、侗族文化传习所等标志性文旅场景。
其中,七十二寨的斗牛文化起源于侗族人民选育种牛、放牛归山的传统。在各村寨之间发生纠纷时,人们也采取由各村选派斗牛、参与竞赛的方式化解纠纷,以实现“牛斗人和”的局面。随着“村超”为当地吸引来更多流量,七十二寨的村民也希望继续讲好斗牛故事,发掘其中隐含的民族特色、治理经验与生态智慧,促使文旅产业实现深度和可持续发展。
1月9日下午,实践支队参访了榕江县新媒体产业园和超媒体产业园。工作人员介绍到,榕江县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贵州时作出的“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指示,率先提出将手机变成“新农具”等口号,并为当地群众免费提供新媒体运营培训课程,共培养出约4万名主播,培育了1.28万个直播帐号。
在定位上,新媒体产业园由榕江县新媒体工作专班带领,负责组织协调县乡村三级的新媒体工作,在主播培养、文旅宣传、线上销售等方面提供支持;超媒体产业园则由企业主导,通过特色产品体验、品牌形象塑造、交流空间创设等方式,将“村超”流量转化为助推当地产业发展的持续动能。
(三)深入座谈与经验交流
1月8日晚上,实践支队来到村超赛场旁的“村超驿站”开展座谈会,榕江县委办工作人员饶文豪为大家详细了介绍“村超”模式。清华大学拉美中心主任陈涛涛教授和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的向致谦老师参与座谈,支队成员夏欣雨、蔡百惠担任现场翻译。
在饶先生的讲解中,大家了解到许多关于村超的暖心故事,这些故事让大家深刻感受到,村超是真正的“人民足球”。不仅如此,饶先生还讲述了村超如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促进文化交流,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知道榕江、来到榕江。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中,支队成员表达了对当地民众自发支持村超的感动,并询问了为何选择足球作为打开知名度的切入点等问题。对此,饶先生解释道,在村超之前,榕江曾进行过五次提升知名度的尝试,但因种种原因都未能成功。直到2023年村超总决赛上,当地人为冠军队扛来一头牛作为奖品,大家都被村超的接地气所打动,相关视频迅速走红网络。政府由此意识到,足球是一个可行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榕江一直有足球文化,村超是真正的人民足球。在榕江人民的积极参与、自发宣传下,榕江最终成功用足球打开了知名度。
1月9日晚上,榕江县委书记、县长徐勃一行来到赛场旁的“村超驿站”慰问了实践支队,并与实践支队的师生开展了深入的座谈交流。清华大学拉美中心主任陈涛涛教授与谈,支队成员陈思翰担任现场翻译。
徐勃书记指出,“村超”能够“出圈”,是榕江走融合式创新道路的结果。经过反复的学习思考、实践摸索和经验归纳,榕江县总结出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优美生态环境、地道特色美食、全民参与氛围、数字技术赋能”在内的“村超”组合拳。“村超”不同于现有的职业足球和商业联赛,而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人民足球”,是呈现榕江人民精神风貌的“文化足球”,更是向全国和世界人民传递真善美的“快乐足球”。榕江县未来还将推动举办“村超世界杯”等赛事,通过足球运动,促进民间交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交流环节,支队成员提出了“村超”如何带动当地人民富裕、高校的研究成果如何助力减贫等问题。徐勃书记认为,“村超”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村超”的舞台上都是最普通的人民群众,他们自带服装、自备美食,支持“村超”。与此同时,榕江县将先进的新媒体技术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鼓励群众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带动全国人民一起玩。最终,“村超”的成果通过利润分配、产业振兴等方式反哺榕江人民,呈现出“通过乐子探路子,塑造牌子富日子”的乡村振兴格局。
二、 文明互鉴:中拉青年共赴足球之约,领略侗族风情与足球魅力
在文化交流的广阔舞台上,中拉青年们以足球为纽带,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明互鉴之旅。
1月6日,智利和巴西的同学在清华支队的陪伴下,参观了长城和景山公园,欣赏北京中轴线,感受文化浸润。
1月7日上午,同学们参观了“地质之角”。这是清华园中的“地质博物馆”,是土水学院“工程地质”课和 “地球与人类环境” 选修课的实践教学基地,并兼具科普功能和观赏价值。
1月9日晚,一场充满活力的足球友谊赛在村超球场激情上演,参赛队伍由拉美友人、清华大学学生以及榕江本地学生组成的中拉青年足球队,与一支村超球队展开了精彩对决。晚上7点30分,支队全体成员来到了村超球场,在球员通道出口处,支队成员再次体验了“拦门酒”。临近比赛,参加比赛的队员们在球场内做准备活动,支队的其他成员则在场边为场上的队员们加油。场下热情奔放的拉美同学们在场边享受着观赛的过程,场上的拉美同学则在奔跑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活力。中场休息时,拉美友人和其他支队成员在场边跳起了富有南美风情的舞蹈,为场上的运动员加油鼓劲。在经历了90分钟的比赛后,中拉青年足球队3:3战平村超球队,支队成员们实地体验了纯粹的村超足球,被榕江浓郁的足球氛围深深感染。
此外,支队成员们还体验了侗族的特色文化——喝拦门酒、听侗歌。1月8日,他们来到了大利村中心的鼓楼,这里是村落居民日常进行集体活动的重要场所。鼓楼正中的篝火熊熊燃烧,驱散了冬日的严寒。大利村的村民组成了男女两支歌队,侗族人民用他们淳朴而独特的歌声,向支队成员们传递着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以及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歌会环节结束后,支队成员们带着被篝火烤得发烫的皮肤,来到下着毛毛细雨的鼓楼前的广场。在热情的侗族村民的带领下,支队成员和他们围成了一个圆圈,跳起了侗族人民的舞蹈。热闹的气氛如同一团火焰,瞬间驱散了冬日的寒冷。
来自智利、巴西的同学们还与榕江县的民间书法艺术家进行了友好交流,艺术家为他们每个人书写了中文的名字,拉美的同学惊叹于中华书法之美,并表示会把这份象征着中拉情谊的礼物好好收藏。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拉青年们不仅在足球场上挥洒汗水、切磋技艺,更在侗族文化的浸润下,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共同书写了一段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的美好篇章。实践活动结束了,但村超仍将在榕江三十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继续,中拉青年们也将带着从榕江收获的减贫经验和珍贵情谊,回到各自的校园,共同书写应对全球挑战的新篇章。